您現在的位置:  
千年書院白鹿洞 蹉跎歲月道人生
2024-04-26  【字号:

  4月24日,「心系九江·僑聯世界」海外聯誼2024年主題活動在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啟動。


白鹿洞書院,位於廬山市五老峰南麓。「始於唐、盛於宋,沿於明清」,已有1000多年歷史。1988年1月13日,包括白鹿洞書院在內的白鹿書院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包括白鹿洞書院在內的廬山作為「世界文化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19年,白鹿洞書院被中國僑聯批准為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並於2020年9月25日授牌。


中國僑聯表示,挖掘愛國的歷史內涵,把白鹿洞書院打造成為凝聚血脈親情、民族感情、激發愛國熱情的橋樑紐帶:發揮好「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的平台作用和資源優勢,生動鮮活講好江西故事,講好九江故事:以海內外僑胞的需求為切入點,着力開展九江對外僑文化交流,加強文化和旅遊的融合,提升九江影響力,為推進九江與世界文化交流作出新貢獻。


「蒼潤高逸,秀出東南。」位於江西省九江市的廬山,自古備受文人墨客喜愛。在廬山五老峰南麓,鬱郁青山中,松林掩映下,坐落着一處古樸雅致的建築群,這便是有着「海內第一書院」之稱的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建築群沿貫道溪而築。走進門樓,由近及遠坐落着先賢書院、櫺星門院、白鹿書院、紫陽書院和延賓館。建築體均坐北朝南,石木或磚木結構,屋頂均為人字形硬山頂,頗具清雅淡泊之氣門楣上歷經滄桑的牌匾與白牆青瓦上的歲月痕跡訴說着這裏的悠久歷史與傳奇故事。


「林芳郁紛敷,庭木自成長。泉石有餘清,弦歌輒遺響。」青山環繞中的白鹿洞書院,環境清幽靜謐,遠離塵世喧器,宛如書中所寫的賢人逸士避世隱居之所。歷史上,許多著名文人學者曾在此講學,亦有諸多學者門人在此深學苦讀。
千年白鹿,天下之首。白鹿洞書院始於南唐升元四年(940年),盛於宋,沿於明清,已有1000多年歷史,是中國第一間完備的書院,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由中央政府於京城之外設立的高等學府,亦稱「白鹿國學」「匡山國始稱為『廬山國學』子監」。宋初擴為書院,改稱白鹿洞書院,又於北宋末年被戰火毀壞,至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以知南康軍的身份來到白鹿洞書院,這裏才得以重獲生機。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在白鹿洞書院,以朱熹為代表的歷代文人學者們在此精心耕耘,讓學子們在儒家理學思想的指導下知詩書,學六藝,悟道理,使得儒學在宋明時代再現輝煌,中華文脈得以延綿不絕。


白鹿洞書院現存有宋元以來的摩崖石刻50餘處,明清以來的碑刻150餘塊,先賢編纂的《白鹿洞書院志》8種版本,保留有名人匾額、楹聯50多副,詩詞歌賦等1000多首,文物藏品130多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7件;還有近代名人字畫400多件,以及名類藏書3000多冊。如今,這座自然美景與人文底蘊交相輝映的千年書院,正成為文化旅遊的佳境,在學術交流和遊覽觀光中賡續着中國歷史文化的輝煌。


主要建築
門樓

白鹿洞書院門樓,八字形磚木石結構,重檐懸山頂覆以灰瓦,檐下砌有一長條形框,中有穿孔十字形葉五個,再下為花崗岩石額,上書「白鹿洞書院」五字。門上為石樑,左右為磚柱。門內為一院落,東西為廂房,北為御書閣。院內前段青磚鋪地,後段為花崗岩、青磚和卵石鋪地。西廂房亦即洋池之東廂房,廊柱聯「雨過琴書潤,風來翰墨東廂房廊柱聯「傍百年樹,讀萬卷書」。
御書閣
御書閣又名聖經閣、聖旨樓。始建於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閣中主要收藏皇帝御賜《十三經註疏》《二十一史》《古文淵鑒》《朱子全書》等而建。閣為木構建築,二層,平面呈方形,周環走廊。二層正中有「御書閣」豎額。廡殿頂,閣外柱有題聯:「泉清堪洗硯,山秀可藏書」。
明倫堂
明倫堂,又名彝倫堂。明正統三年(1438南唐知府翟溥福建。磚木結構,白寺灰瓦年),人字形硬山頂,四開間,前有走廊。明倫堂系書院授課的地方,故外懸掛有「鹿豕與游,物我相忘之地;泉峰交映,仁智獨得之天」的對聯。
白鹿洞
白鹿洞是一個山壁上挖出的半圓形石洞,高4米、寬4米多、深6米多,內牆砌以花崗岩石、地鋪石磚,皆較平整,一隻小石鹿蹲臥在石基上,後面一塊石碑如屏,上刻《大司馬大中丞蔡公重興白鹿洞碑記》,文為清順治年間任洞主的熊維典所撰。這裏當初有名無洞,明嘉靖九年(1530年)南康知府王溱祭山開洞。王溱還寫了一篇《新辟石洞告後士文》,說白鹿洞名震天下卻無洞,有名無實,開洞可以使先哲遺蹟不混,使後人之景仰愈久愈切等。洞的正壁,有王溱所書《鹿洞記》。
思賢合
思賢台,築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三十年(1551年),江西巡按曹汴建亭台上,寓「睹台思賢」之意,故名思賢台。台平面呈正方形,亭為木結構,平面呈正方形,歇山頂,雙層斗拱托檐,中開一門,四邊有木製花窗,前護花崗石質圍欄。台上四周有石板圍欄,欄中鑲有石刻,有衡崖書「理學淵源」;劉世揚書「思賢台」;秦大書「仰止處」,李資元書「空中樓閣,靜里乾坤。
名字由來
白鹿洞書院最初沒有洞,明嘉靖九年(1530年),南康知府王溱,祭山開洞: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南康知府何岩,琢石鹿置於洞中: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江西巡按曹汴在白鹿洞上築思賢亭: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江西參議葛寅亮認為洞不應該開,鹿更不應琢,於是將石鹿從洞中取出埋於地下。1982年,維修禮聖殿時在地下2米深處發現石鹿,又重新安放在洞中。
李渤
李渤(?~831年),字之,洛陽人。唐穆宗即位,召為考功員外郎。唐長慶元年(821),調任江州刺史。李渤青年時期,曾與兄李涉一同在白鹿洞、棲賢寺一帶讀書。他在白鹿洞養了一隻白鹿、並常隨白鹿外出走訪與遊覽。因此,時人稱李渤為白鹿先生,其讀書處稱白鹿洞、他出任江州刺史時,舊地重遊,在白鹿洞廣植花木,增設台、宅舍、書院,修葺一新。白鹿洞書還存有紀念李渤先賢祠和後人石雕的白鹿。
朱熹
字元晦,號晦庵,別朱熹(1130~1200年),號紫陽,南宋江西婺源人。十九歲登進士第,賜同進士出身,授泉州同安縣主簿。宋淳熙六年(1179)年三月,朱熹到任南康軍,治所在今星子縣。曾親至白鹿洞書院視察。並向朝廷請求,孝宗皇帝批准重興白鹿書院。著有《四書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詞集注》,後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
李夢陽李夢陽,字獻吉,號空同子,陝西慶陽人。明正德六年至九年(1511~1514年),李夢陽曾在白鹿洞留下了相當數量的文章。詩篇、量跡。當時星子知縣根孜在溪口橋建石碑坊,李夢陽題寫「白鹿洞書院」五個大字刻石架在書院大門門棚上。並為宗情祠、獨對亭、鈞台亭、大合亭作記撰,留有《始至白鹿洞》《白鹿洞》《白鹿洞別諸生》等詩詞傳世。(來源 德國僑報)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我們 - 免責申明
Copyright © 2013 Global Commercial Newspapers Union All Rights Reserved.